原文:Loneliness could kill you;翻譯:Weikang Hu

你知道嗎?
- 人類在基因上就是群居動物,然而許多國家與文化鼓吹獨立,這是違反自然的。
- 研究指出我們越是不與外界接觸,對我們的身心理層面皆會帶來越多負面影響。
- 孤獨提高罹患下列疾病的風險 – 失智症、乙型糖尿病、關節炎、心臟病,更有可能導致自殺。
- 當我們感到孤獨時,我們渴望與人建立連結,就像飢餓時肚子會鳴叫一樣。
在美國文化中,獨立、自立被社會視為能力的象徵。能夠獨自完成一件事同時也象徵著成就與榮耀。
我專注於加拿大的老齡生活與退休生活研究,也透過組織小團體、聚會、工作坊協助受雇者順利地從工作生活轉型為退休生活。我時常思考,凡事講究獨立、單獨完成的社會風氣,是不是漸漸帶著我們走上寂寞、孤獨的道路……
研究指出:
有40%的美國受訪者在任何時間都無法感受到人際間的親近;感到寂寞的美國受訪者數量自1980年至今已經翻倍。根據加拿大退休者協會的統計,16%的受訪者表示缺乏陪伴;15%受訪者沒有辦法在生活中找到能交談、提供協助的對象;15%表示獨自完成生活中的事情並不開心。
然而,我卻認為,在整體加拿大國民中,寂寞帶來的影響更大、且範圍更廣。研究指出,孤獨造成的壽命縮減現象是肥胖症的兩倍。你沒有看錯,孤獨比肥胖更危險!
寂寞學專家John Cacioppo博士指出,生活中單純地與人互動並不能讓你免於感受孤獨,而孤獨確實會對身體、大腦帶來風險。Cacioppo博士更將孤獨與飢餓比較並指出:為了生存,我們不會忘記進食,常常犧牲、忽略身體對於社會連結的需求。
人體的生理機制反映當下狀況並引導我們行動。當血糖指數低時,我們便設法取得食物並且進食;當我們感到肚子空空時身體提醒我們應該攝取食物,同時也是確保我們能夠繼續生存。
寂寞帶來不安
孤獨使人陷入「過度警戒」,讓大腦過度積極地預警社交威脅、性格變得過度自我保護;這時,人對於事件會反應過度,同時長時間處於焦慮狀態。
寂寞的大腦更難進入睡眠,且會有睡眠間斷的症狀,這樣的睡眠品質無法將身心從壓力中釋放出來。同時,寂寞的大腦容易抑鬱並且自我調節失調,這就是為什麼孤獨的人顯得既煩躁又衝動。
寂寞的大腦有認知與物理性失調的風險
一次歷時三年以上,針對兩千位65-86歲荷蘭人的長期研究證明了這個說法。這些受觀察者在研究之初完全沒有失智的症狀與跡象;在這些受測者中,那些在生活中感到寂寞者得到失智症的風險以64%高於其他不感到寂寞的受觀察者。
人們離開職場後也會感到更孤獨,這就是為什麼需要有退休計劃,也需要有職場以外的朋友。
寂寞的身體
孤獨同樣會影響身體。心理學家Stephen Suomi的研究指出:孤獨會影響某些基因的表現。在一次實驗中,出生時就被與母親分離長達四個月的靈長類,這段時間後出現免疫系統相關的發展缺陷,使得這些剛出生的小靈長類在面對病毒侵擾時更沒有抵抗力。
社會心理學家Lisa Jaremka的研究指出寂寞的人有更高的機率誘發體內潛在的病毒,且有更高長期/慢性炎症的風險,進而導致關節炎、乙型糖尿病、心臟病,甚至導致自殺。
在比較數據之後更驚人地發現,肥胖症帶來20%的壽命減短風險,然而孤獨卻帶來高達45%的風險。
對我們影響如此巨大的情緒狀態,我們能做些什麼來避免這些負面影響呢?
對抗孤獨的解藥
- 建立社會連結,找到生活中的歸屬感。
- 停止忽略寂寞的感覺,不要以為孤獨只是一種心理需求,它更是健康上的威脅。
- 深切理解長期孤獨可能造成的影響與後果。當你忽略飢餓感,身體就會營養不良;對於歸屬感的需求與進食一樣重要。感到寂寞時,就主動與外界互動。
- 正向的人際關係對於改善孤獨是最有用的。
人類在生理、心理上都被設計為需要與社會有所連結。下次,當你感到孤獨無助時,請記得這代表著你需要與人互動、與社會建立連結關係。如此,你的身體與你的大腦將會感謝你的款待,同時默默地延長了自己的壽命。
※Gillian Leithman是任職於Concordia大學的助理教授。專長研究熟齡與退休生活相關的專業商業議題。 ※本文原發布於The Conversation;為達到容易理解與閱讀,您所見的為中譯、簡明版本。